(相关资料图)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基层服务效能提升。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在迈向文化振兴的新征程上,积极探索沂蒙革命老区始于群众诉求、终于群众满意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建机制、强网格、夯基础、优服务,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打造外有景观映衬、内有文化铺垫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实现文化振兴“塑形+铸魂”乡村全面振兴,驱动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攀升。先后荣获“潍坊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街道)”、潍坊市书香之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2021年,街道综合文化站被评为全市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工作优胜单位;东苑社区被评为书香之村(社区),小陡沟村、兴隆社区被评为公共文化建设示范社区(村)。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持续推动文化“执行力”。一是健全工作网络。搭建镇村两级联动工作网络,成立党工委书记任组长,文化站、社区、村居构成的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讨部署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定任务、下指标、分担子、抓考核,形成了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坚持制度化推进,建立完善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文化站免费开放制度、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度等,把文化工作纳入各社区(村)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季度一考核,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质效。三是创新宣传路径。着力打造“红叶之乡 魅力城关”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服务品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文化站短视频号和各级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公共文化阵地“网格化”覆盖建设,持续壮大文化“承载力”。把公益性文化场馆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从区域均等、群体均等两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起文化设施网格。一是建强服务阵地。投资55万元,建设总面积550平方米的街道综合文化站,内设图书室、书画室、游艺室等7个功能室,配备各类图书15000余册、电脑22台,以及钢琴、象棋桌、乒乓球桌等服务设施13个。3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建成1处集娱乐、健身、休憩、教育于一体的室外文体活动广场,配备各类图书共3.3万余册。二是景区化打造服务场馆。深入挖掘社区(村)的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建设了李家庄村史馆、朱封村史馆、衡里炉樱桃展馆、陡沟科普馆、谭马科技馆等一批具有城关特色的文化宣传阵地。三是画好文化服务最大“同心圆”。结合辖区布局,统筹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龙泉社区“幸福来临”惠民综合体、西苑街角公园、沂山书房东苑分馆、龙韵文化城等12个文化空间,打造“朐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均衡化”供给服务,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一是深挖文化人才。各中心村设置分管文化工作两委成员,配备兼职文化管理员,组建镇级文化队伍40余支、志愿者500余名,实现了志愿服务全覆盖。积极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训工程,积极扶持“草根能人”,先后培养了喜洋洋合唱团、玉芝舞蹈队、弥水情旗袍队、德祥快板组合等文艺骨干队伍20余支,充分提升本土人才创作活力。二是开展特色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高标准举办了“迎新春 赶大集”文化演出、“庆三八”文艺晚会、“庆七一”、“党的声音进万家”宣讲比赛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50余场次,常态化开展读书交流会、儿童绘画公益课、剪纸、年画、戏曲等培训活动100余场,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三是推进文旅融合。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先后举办樱桃节、樱花节、非遗展、电商节、美食音乐节、石门坊红叶旅游观光节等重要节会活动3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26万余人。坚持因地制宜、主客共享,创新打造“秦池酒文化馆+粟山风景区+龙韵文化城+华艺雕塑博览园+李家庄龙泉小街+石门坊+寨子崮+樱花谷”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繁荣发展,“魅力城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