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为人父母的家长应该都有碰到过:孩子感冒、发烧了,呕吐,肚子疼到医院看儿科医生时,一般都要做血常规检查,然而检验报告单上密密麻麻的中英文文字、数字和符号,往往让人一头雾水,特别是上上下下的箭头更让人焦虑不安,医生往往因为工作繁忙,也没有足够时间做详细解释。血常规相关指标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来解码。
血常规是什么呢?一般怎么检查?
(资料图)
血常规,也称为全血细胞计数,是最常见的一种以血液中血细胞为研究对象的检查,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血常规报告主要给出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等指标。
血常规检查一般采用针刺法采集静脉血或末梢毛细血管血来取得血液标本,然后通过手工法或仪器分析法测定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必要时还要进行血涂片操作,观察血液中细胞的形态大小。血常规检查检验速度非常快,一般15-30分钟就可以拿到报告,不少疾病都可以通过这项检查及时察觉。
儿科医生为何钟爱血常规呢?
儿科医生的服务对象通常是不能准确描述症状的宝宝和焦虑紧张的家长,此外小儿疾病往往表现千变万化,部分病人症状很不典型,而病情往往变化极快,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外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工具来评估病情。小儿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所以血常规作为一个简便、快速的检查,得到了儿科医生的钟爱。
化验血常规很重要,这是因为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跟感冒差不多,根据血常规报告单能及时发现很多疾病,也可以排除很多严重的疾病,并且用于判断孩子的疾病严重程度。通过最基本的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下宝宝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是否存在贫血和血小板较少,甚至初步诊断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血常规指标该怎么看呢?
尽管一张血常规有n多指标,但是我们一般需要关注的“干货”主要是五种细胞,分别为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
1.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来明确是否感染和感染类型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下白细胞,白细胞在宝宝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值是不同的,在新生儿期,白细胞总数可在(15-20)×109/L,在婴儿时期,白细胞总数在10×109/L左右,在儿童时期,白细胞总数在(8-10)×109/L左右。宝宝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重较高,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4-6天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约相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2岁以后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4-6岁时两者又约相等,6岁后中性粒细胞继续增多,淋巴细胞减少,比例与成人相同。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
对于发热的孩子,如果白细胞升高了往往提示急性感染,可能是病毒或者细菌,接下来要看具体分类来区分。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升高,以便于杀死细菌。有些时候,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往往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正常或者明显降低,但是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计数相应地升高。
由于儿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随年龄而不同,以成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是要犯错误的。例如2岁的幼儿发热,中性粒细胞比例60%,一定程度上提示细菌感染了,但按成人参考值则是正常的。然而由于这些数值的变化既受到感染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感染性因素的影响,严重的细菌感染,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降低特别是小于1.0×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提示机体抵抗力弱或者感染较重,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治疗。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标看贫血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判断小儿贫血的主要指标。不同年龄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看是否贫血时要根据年龄来确定。28天以内的新生儿小于145g/L;1-4个月婴儿小于90g/L;4-6月小儿小于100g/L时;6个月-6岁小于110g/L;6岁以上小于120g/L,方可以诊断为贫血。小儿贫血最多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值。
但要注意的是,宝宝在生后2—3个月会有“生理性贫血期”,这是因为红细胞增生减低,胎儿红细胞生存期短,出生后逐渐破坏,前3个月内体重增长最快等因素所导致。“生理性贫血”是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无需治疗,但应注意在饮食中必须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质,对于早产儿尤需及时添加含维生素E和叶酸等食物。
3.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升高的意义
看嗜酸细胞(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BASO)绝对值,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如果嗜酸性细胞百分比或者绝对值高出正常值很多,说明孩子存在过敏状态,如果合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往往说明本次生病是在过敏基础上受到感染导致的。此外在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明显升高哦。嗜酸粒细胞升高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传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4. 血小板升高了或者降低了说明什么问题
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血小板数量较低,约150×109/L,两周后可达300×109/L。生后6个月血小板计数即与成人相同,约(100—300)×109/L。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以及修复破损血管的作用,低于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 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小儿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缺铁性贫血时血小板也可轻度升高,但血小板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此外还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单一的一个系统异常问题较小,如果出现单个系统指标严重异常或者2个以上系统异常则往往提示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急性白血病。
5. 血常规中多出来的C反应蛋白有啥用
细心的家长一定发现了,在血常规的单子上往往还有一项指标叫做C反应蛋白(CRP),它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它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同时CRP还是疾病全身反应的指标,如果数值高出正常值数倍,往往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受到损伤。另外,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有关系,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李福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X 关闭